OA办公 邮箱登陆 办公信息 办公电话 手机版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手足口病预防常识

发布日期:2013年06月05日 14:29   来源:卫生与健康服务中心   作者:郑义   编辑:张新达   点击量:
    夏季来临,手足口病进入高发季节(5~7月份为高发季节)。近期,我校在校大学生及附属幼儿园儿童有个别诊断为手足口病及疑似病例,为减少校内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广大师生及幼儿的身体健康,让我们共同参与,预防手足口病。
    一、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肠道病毒(柯萨奇A16型、埃可病毒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以出疹、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二、病原学特点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75% 酒精和5% 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 高锰酸钾、漂白粉等) 、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 年,在- 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三、 流行传播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较多,人群普遍易感(成年人也可感染和传播病毒),以婴幼儿5岁以下人群多发。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病人皮肤、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用具等均可造成传播。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四、 临床症状
    患者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患者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五、 预防措施
    1、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打喷嚏、咳嗽、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
    2、 生活、学习及办公场所要勤通风,一旦患病后要自觉隔离,避免出入公共场所,托幼机构应加强晨、午检,患者污染的器具应及时煮沸、晾晒及消毒。
    3、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注意营养平衡,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4、 出现可疑症状(如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呕吐、等症状)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正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